编研成果当前位置: 东昌府档案馆 > 馆藏介绍 > 编研成果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毛笔的兴衰与传承
来源:东昌府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2-09-06 访问次数:448


    毛笔,中国千年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东昌毛笔是聊城一绝。元朝已有制作,兴盛于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辉煌历史。东昌毛笔外型美观、刚柔相济、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并且品种繁多,多达200余种,大的用六尺寸猪鬃、羊胡精制而成;最小的豪笔只有半寸。东昌毛笔制作技艺极其复杂,大小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2012年12月东昌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昌毛笔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书写着华夏文化的辉煌,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

(一)东昌毛笔制作技术严谨精细

东昌毛笔选料精良、做工精细、锋长杆硬、刚柔相济。其基本特征是“尖、圆、齐、健”。

尖指毛尖要尖,笔尖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圆指笔尖圆满如枣核之形,即毫毛充足的意思笔锋圆满,运笔就能圆转如意。齐指笔尖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健指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它的制作从原料的选择到产品的出厂要经过大小七十二道工序。众多的工序中又以水盆和择笔最为复杂,不仅制作工序要求极其严格,而且对坐向、坐姿和脚的摆放都有特殊的要求。制作需经选料、浸皮、发酵、采毛、水盆、分毫、熟毫、胶头、装管、剔修、刻管等数十道工序。制笔首在选料,选料要求严格,以狼毫为例,其标准以冬季捕获的北方黄鼠狼尾为最佳。水盆工要在水盆中“千万毫中拣一毫”,淘选出中意的毛料,经过分类,配成毫片并泡制成熟毫。将熟好的毫片,再扎成笔头,如笋尖式、细腰葫芦式、玉兰蕊式等。按规格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用六寸猪鬃、羊胡精制而成,可写三尺大字,也有最小的毫笔只有半寸,可写豆粒小字的蝇头小楷。根据它的用途一般分为紫毫、兼毫、水笔、狼毫、羊毫、大笔和画笔等数种。

 

(二)东昌毛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东昌毛笔是聊城一绝。它的历史悠久,由浙江湖笔经运河传承而来。东昌毛笔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运河沿岸,古楼东大街两侧,现在集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和堂邑镇等地。据《东昌府志》记载:元朝已有制作,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聊城东昌府毛笔制作业的兴隆时期;从业者千余人;“东昌作坊,书笔两行”说明了当时的繁荣景象;产品大多销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开科大考,聊城傅以渐曾用本地毛笔写出了光彩照人的文章,深得顺治皇帝的赞赏,并御笔钦点头名状元。康熙皇帝巡幸聊城,也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了“神光钟”的匾额。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聊城邓中岳也曾用本地毛笔进京应试,即被康熙皇帝朱批“字压天下”, 钦点为头名状元。另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用聊城毛笔撰写了《重修光岳楼记》碑文,从此聊城毛笔闻名遐迩。

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较大的作坊有余子尚、玉山堂、老文友、魁允堂、恒顺堂等;小作坊有万元长、文元斋、松华斋等。各作坊工匠多者100余人,少者30人。年产200余品种、300余万支。民国后,随着木版印书业的没落;毛笔的制作业也逐渐呈现凋零景象。东昌毛笔的制作工人不足200人,年产毛笔的数量也只有50万只左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制笔业又再度兴起,而且从进一步精先原料、改进传统工艺入手来提高产品质量,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销往香港、南洋群岛及日本,东昌府毛笔遂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1955年,东昌毛笔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

 

(三)东昌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笔业再次受到利益冲击。因其由72道制作工序精心制作,年轻人没有耐心,再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通,许多人转而投入其他行业。如今东昌毛笔的传承人孙金龙,是目前全国唯一能全部精通72道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称为“国宝级”大师。孙金龙是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张堤口村农民。1952年生人,他从16岁学徒,开始学习毛笔制作技艺,至今已经从事毛笔制作45年。他是一个埋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事情的人,除了做毛笔,对于生活中其它事情再也拿不出同样的精力和热情。正是这种简单的执着与坚持,让他在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的同时,为聊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6年12月东昌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聊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东昌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孙金龙荣获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证书;2012年作品东昌毛笔被台儿庄古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收藏、展出;2012年9月10日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奖和传承人展示奖;大众日报、聊城日报、齐鲁晚报、聊城晚报、聊城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予以大篇幅报道。

但是孙金龙老人年事已高,而且双手长期在水盆中浸泡几十年,2010年,孙金龙的双手开始有风湿骨痛的毛病,各个关节发胀,这样一来,孙老双手使不上劲,就不能像往常一样继续制作毛笔,为此,全家人到处为他求医买药,经过一年的治疗,风湿病有所好转,但是直至现在,孙老一直靠药物维持,只要两天不吃药,手就使不上劲。孙金龙内心一直希望有人能够继续传承东昌毛笔制作工艺,但是迟迟没有合适人选。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过孙老的个人意愿,接着,许多人通过电话、书信方式表达想要拜师学艺的意愿,但是,孙老觉得所有报名者条件不够,他希望能够有十五六岁的孩子从基础开始学起。“年龄一大,一是精力不足,二是耐力不够,另一方面,即使有十五六岁的孩子,家长也不会让孩子吃这苦,什么都没有,还受累”,孙金龙无奈地说。所以从事毛笔的艺人日渐稀少。心有余力不足,很难再出精品,技艺精湛能推陈出新者只有少数人。东昌毛笔制作技艺后继乏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利益观的驱使,真正能静下心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运河毛笔的年轻人少之又少。目前南方的善琏湖毛笔占据了毛笔市场的大半部分,他们以机器作业为主,产量较大,在原料选用和制作上没有考究,生产出来的毛笔以低廉的价格大批销售,完全把重质量、讲考究的手工毛笔挤出市场。如今,因为家庭作业、个体制作毛笔,产量和销售渠道远远不及机器生产。而东昌毛笔连聊城市场都没有打开,如何能走得更远?

孙老作为聊城非物质文化的代表,东昌毛笔在享有盛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从2006年被批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东昌毛笔仍是家庭作业,而且一直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延续这种文化。可是,家庭作业、小产量、无销售渠道和市场成为东昌毛笔面临的难题,文化传承不是几个人的事儿,它需要更多人对其保护、支持。

东昌府毛笔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对它的挽救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聊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昌府毛笔则是凝聚着聊城历史辉煌的名牌,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最好的体现形式。毛笔不仅是日常的书写工具,而且更是艺术创作的造型工具。对它的挽救和保护,对丰富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文化积淀,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素质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 主办单位:东昌府区档案馆 版权所有:东昌府区档案馆

    ICP证号:鲁ICP备20007161号-1 电话咨询:0635-8413046 地址:聊城市松桂路77号 今日浏览量:108次; 三个月内浏览量:6565次

官方微信